請先關註慧科訊業公眾號
新聞及活動
2020年首3季新冠疫情網輿大數據總報告
發佈時間:2020-10-15 15:02:35


研究期

2020年1月1日至9月6日

帖文+互動量

123.6萬篇疫情相關帖⽂(來⾃Facebook、Instagram、YouTube、Telegram、Twitter、討論區、 博客等社交媒體平台)

逾2,915萬則網⺠留⾔

3.3億次網⺠互動

三輪疫情大數據,我們想知道的是……


1. 問:疫情危機初至,社會如何反應?答:《疫情指數1.0》:民情初探 (看報告)

2. 問:疫情發展,政府出招,回應得了民意嗎?答:《疫情指數2.0》:政策的民情評估、官員的表現評價 (看報告)

3. 問:疫情蔓延,對社會各層面造成甚麼衝擊?危中是否有機?答:《疫情指數3.0》:「衣、食、住、行、工、學、玩」,總有一瓣感受深 (看報告)

慧科系統指引

三輪研究均應⽤了數據挖掘、情感分析、語意分析、關鍵熱詞發現等多項慧科⼈⼯智能技術,並經慧科的專業編輯團隊拆解箇中情報,以進⾏深度分析。

疫情起伏,牽引民情方式大不同

1⽉1⽇⾄2⽉6⽇:全城瘋談搶⼝罩

2⽉7⽇⾄3⽉7⽇:致謝,是這階段的主旋律

3⽉8⽇⾄3⽉19⽇:⼜喜⼜怒,網絡輿情起伏的第三階段

3⽉19⽇⾄6⽉28⽇:當抗疫遇上抗爭,政治取態重新主導網絡輿論

6⽉29⽇⾄7⽉23⽇:第三波疫情全城警覺

7⽉24⽇⾄9⽉6⽇:全城廣談禁堂食、社區檢測

若以《疫情指數2.0》最後階段最後一日(5月15日)為界,可以發現疫情爆發初期的4個多月,網輿熱議度跟疫情走勢,基本上並不相符。當時最能帶動輿情的,是有關防疫物資(尤其是⼝罩)及封關的話題;但在近4個多月,網輿熱議度與確診⼈數走勢呈⼀致,反映相比防疫物資,疫情發展和政府防疫政策更能觸動⺠⼼。

喜怒哀樂,港於世紀疫情中的情緒變化

港人情緒於疫情初期由防疫物資及問責班⼦的捐薪⾏動而掀動,到後來因為疫情發展和政府防疫政策而激起變化及推上高峰。

研究期橫跨疫情初發展、蔓延、平伏、爆發;研究團隊以涵蓋疫怖第三波爆發的第三份報告為分水嶺,一起重溫社會情緒的變化:

【覆蓋第一波爆發的研究期:11⽇⾄515

·開心源自本地藥妝連鎖店屈⾂⽒提出實名制登記買⼝罩及情⼈節氣氛

·悲傷情緒持續極不常⾒

·驚憂源自疫情

·憤怒源自問責班⼦捐出薪⾦予公益⾦

【覆蓋第二波爆發的研究期:516⽇⾄96

連續兩天最開:政府7⽉19⽇公布旺⾓出現「慶回歸晚會」群組、20⽇起眾多企業跟隨政府實施僱員在家⼯作安排,是研究期內網輿「開⼼」情緒最⾼的兩天。前者是訕笑式開心,後者則因為在家⼯作,減省通勤時間而表現開⼼。

港⼈最悲傷最驚憂最憤怒⼀天,同是7⽉29⽇,那是政府實施全⽇禁堂食的⾸天;⽽三種 情緒當中,「憤怒」情緒則最為⾼漲。

連續兩天最悲傷:政府7⽉29⽇實施全⽇禁堂食、30⽇公布屯⾨出現「⽣⽇宴」群組,以上兩宗事件把研究期內的網輿「悲傷」情緒推上⾼峰。

慧科觀察

1. 政府回應意要及時,有助穩定民心,否則當市民陸續消化訊息或輿情轉淡,網上回響不會太。疫情初期重⼤⺠意訴求圍繞著⼝罩,雖然政府先後兩次推出⼝罩措施,但商界及⺠間早已開始為市民搜羅⼝罩,因此港人政府⼝罩措施的討論度不算高。

2. 若錯失回應情時機,效果很易事倍功半。未能回應的民意會發酵、升溫,有機會推動新一輪網輿發展。另⼀例⼦是有關當局⼀再推出不同的局部封關措施,亦獲得⼀定程度的網上回響,但要求全⾯封關的討論始終未⾒平息。

3. 公眾得到及時疫情資訊,紓解不安,因而穩定民心,產生正評,減低負評。例子是衞⽣防護中⼼疫情記者會及主持記者會的張⽵君醫⽣。相反,政府派發免費⼝罩及資助⽣產⼝罩的措施,不但討論度低,正評比低、負評比⾼,反映做法有很⼤進步空間。

4. 政府參考外國措施要小心考慮執行時機問責班⼦的捐薪⾏動,未能獲得公眾掌聲,反⽽招致⺠怨。深入分析發現,是因為新加坡政府剛宣布減薪不久,時間上容易令網⺠將兩者比較,因⽽出現香港做法不如新加坡的想法。

5. 疫情不單純只是公共衛議題,也是政治議題,因此對應疫情的公眾溝通,要具備敏感的政治觸覺。大數據顯示,「⼝罩」以外,左右市⺠對防疫措施接受程度的關鍵因素都與政治有關,例如「警隊」、「封關」,而醫護罷⼯亦是熱門議題之一。

結語

九個多⽉來,香港不斷受新冠肺炎的挑戰,社會情緒起伏非常激烈。慧科想在網絡⼤數據中,發掘市民的真正想法和感受,因此製作3份新冠疫情網輿大數據報告,既為港人抗疫路作出⺠情補充,同時期望能為政府提供客觀⽽可信賴的參考,在未來制訂抗疫政策時事半功倍。